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宁夏日报周刊 -> 民生周刊
“脑血管意外”后莫再出意外
2019-03-06 06:28:02   
2019-03-06 06:28:02    来源:宁夏日报

  核心提示

  “脑卒中”又称“中风”或“脑血管意外”,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。近年来,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和康复治疗技术的提高,脑卒中患者致残率已显著下降,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。

 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,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,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病因之一。调查显示,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是比较高的,已成为我国第一死亡原因,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,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、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。

  “康复治疗是脑卒中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,康复医学进一步推广是社会进步、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。”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康复医学科主管治疗师何维春说,一旦发生了脑卒中,将留下不同程度的各种表现和功能障碍,主要的功能障碍有感觉障碍、运动功能障碍、平衡功能障碍、协调障碍、步行能力下降或丧志、语言障碍、认知障碍、吞咽障碍及心理障碍等问题。

  何维春说,脑卒中后的康复是一个非常复杂、任务艰辛的系统工程。如果把脑卒中当成一场火灾,那么康复就好比灾后重建,而且需要重建的不仅仅是肢体功能,还有脑卒中后受打击的心灵和可能受损的心智。“简单地把脑卒中后康复理解为恢复肢体运动功能不仅是片面的,也是有害的。因为康复的最高目标是全面修复患者的所有功能,使之尽可能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。”何维春说。

  “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是利用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的原理,促进上位中枢对运动控制,抑制异常的、原始的反射活动,改善运动模式,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,提高运动控制能力。”

  何维春说,采用一切有效的措施预防脑卒中后可能发生的残疾和并发症(如压疮、坠积性或吸入性肺炎、泌尿系感染、深静脉血栓形成等),通过以运动疗法、作业疗法、言语治疗等为主的综合措施,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障碍的恢复,防治废用和误用综合征,减轻后遗症;充分强化和发挥残余功能,通过代偿和使用辅助工具等,以争取患者达到生活自理;通过生活环境改造,精神心理再适应等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回归家庭和社会。

  依据《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》,脑卒中康复管理是多学科、多部门的合作,国内目前适合推广应用“脑卒中三级康复治疗体系”。何维春介绍说,目前国内对脑卒中的康复治疗,一般采用三级康复的模式,即综合医院神经内科(康复医学科)—康复中心(医院)—社区康复机构的流程。

  何维春解释说,患者首先在综合医院神经科或康复医学科接受早期康复治疗,达到能够生活自理、回归家庭标准后,转社区医疗机构进一步康复训练以巩固疗效,提高运动功能、交流和日常生活能力。对不能达到生活自理的患者,转康复中心或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康复治疗,其目标是让患者能达到日常生活自理。

  常见的康复训练方式有:运动疗法、物理因子治疗、作业疗法、日常生活动作训练、言语及吞咽功能治疗、认知功能训练、心理治疗、矫形支具使用、传统康复治疗等。

  运动疗法:主要包括练习翻身→起坐→坐位平衡→站立→立位平衡→行走→上下楼梯等。

  物理因子治疗:主要是指使用声、光、电、磁热等物理因子促进康复。

  作业疗法:主要是采取生活、工作或生产劳动、休闲游戏、娱乐、社会交往等活动形式,使用工具/设备进行训练,多数是指促进精细动作的恢复,工具多种多样,如滚筒、磨砂板、木钉板、情景模拟及脑机接口等高科技设备。

  日常生活动作训练:包括穿脱衣服、穿脱鞋袜、进食、个人卫生、如厕等。

  言语治疗:是指针对言语障碍的患者,如失语症、构音障碍,所进行的训练,如果病情严重,经训练达不到理想效果,可以加强非言语交流方式训练,或借助于替代言语交流的方式达到目的。

  心理治疗:脑卒中偏瘫患者常伴有抑郁、焦虑情绪,需要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。

  康复工程:对于偏瘫肢体可以配置适当的矫形支具,以阻止肢体变形,辅助功能活动。

  康复护理: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,发病早期或卧床期的肢体功能位摆放和被动活动,预防呼吸道、泌尿道和胃肠道的并发症等。

  传统康复治疗: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,针灸和按摩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,使康复治疗更具中国特色。但是,针灸和按摩不能代替现代康复治疗。(易家言)

【编辑】:张静
【责任编辑】:李金香
【宁夏手机报订阅:移动/联通/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/10655899/10628889】